抗战期间,为什么说相比衡阳、常德,长沙并非兵家必争之地?
所谓四次长沙会战,其实只有第三次的决战发生在长沙。第一次在湘北,第二次、四次长沙很快就陷入了,并没有太多激战。
但是,抗战中后期,先后爆发的两次最残酷的城市攻守战,都发生在湖南境内:一是常德保卫战,二是衡阳保卫战。为什么不是长沙?
虽然第三次长沙会战中,发生在长沙的“炉底”之战,也打的非常惊心动魄,但按两次都以绝对主力身份参战的预10师师长葛先才的说法,“长沙保卫战之惨烈,远远不能与衡阳相提并论。”
实际上,抛开作为省会城市的政治意义,仅从战略意义上来看,长沙的军事地位根本无法与衡阳、常德相媲美。
后两者都是真正意义上的“兵家必争之地”,为什么这么说呢?
便捷连接,四通八达,才堪称军事要地
事实上,第一次长沙会战前,以蒋、白崇禧为代表的主流一方订下的战略是放弃长沙、后退到衡阳进行决战。
展开剩余73%身兼湖南省主席的薛岳,坚持不放弃省会长沙,一方面基于他对第九战区部队的战力充满信心,另一方面多少也有要面子的考虑。省主席不战而放弃省会,怎么样都会好说不好听。
衡阳往南、西南能连接余汉谋第七战区、张发奎第四战区,往东能衔接顾祝同第三战区,与孙连仲第六战区也比较临近。
也就是说,作为两大铁路交叉点的衡阳一旦陷落,日军就能沿湘桂线、粤汉线攻向广东、广西甚至贵州。事实上,豫湘桂战役中,攻占衡阳后,日军也果真发起了桂柳会战、粤北作战,这也印证了衡阳战略位置的重要之处。
与衡阳相比,被称为“川黔咽喉,云贵门户”的常德处于第九战区、第六战区的结合部,而后者的最重要职责就是拱卫重庆的安全,所以常德更是不容有失。
山河锁钥,进攻退守,方为兵家必争之地
当初白崇禧等人让薛岳退守衡山以南的衡阳,其中就有让其依托衡山抵御日军的想法,而不是在无险可守的长沙与敌决战。
此外,湘江、耒水、蒸水等三江汇流于衡阳,不但能利用水网迟滞日军进攻,还能凭借水运补充守军的军事物资,一举两得。
常德也是如此,位于武陵山系,境内多山。且有湖南省内的第二大河流沅江及同属湖南四大河流之一的澧水,可谓山河表里,易守难攻。
所以,74军57师之于常德、第十军之于衡阳,都给予了日军重大杀伤,除了三军用命外,有利的地形地势也给守军带来了很大的帮助。
但事情都有两面性,常德衡阳的山河锁钥,也给解围的国军带来了障碍,他们死活就是突破不了日军的据险阻击。
盛产粮食,工商发达,引敌我不惜死战
常德城陷后,薛岳曾对着第六战区代长官孙连仲一通狂吼,“你丢了我的大粮仓!”原来,常德附近出产的大米,不但要供给第六战区,第九战区大军的口粮也又来与此。
衡阳就更不用说,日军攻占武汉后,大批的政府、军事后勤部门,工商企业等都纷纷迁到交通便利、又相对处于后方的衡阳。衡阳一时无比繁荣,成为仅次于重庆、昆明的工商业城市。
按现在的话说,这两个城市无论是第一产业、第二产业,还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,都处于比较领先的地位。
因此,国军必须得守,日军也在时刻觊觎着,双方势必就会在此大打出手。
总结来说,所谓必争之地,通常具备交通上的连接优势,山河险固易守难攻,并且还能提供军事战略物质。这样的地方,战争双方谁不想争呢?
按此标准,长沙当然不符合,而衡阳、常德,则几乎严丝合缝。
发布于:天津市- 上一篇:没有了
- 下一篇:没有了